中国食品网-特色食品。
特色食品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特色食品 > 要闻 > 正文

江南小笼包: 一提一吸间的美味 (下)

2019-09-02 10:09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看起来不太起眼的江南小笼包,每个尝试过的人都会爱上它。作家梁实秋曾在《雅舍谈吃》一书中写道:捉住小笼包的皱褶处猛然提起,轻轻咬破小笼包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吃的乐趣就在那一提一吸之间。

  2017年,国外一家网站对全球25个国家进行调查后,评出各国最受欢迎小吃。在以快餐文化闻名的美国,人们最爱吃的是甜甜圈;而在以美食著称的中国,力压群芳的就是这个小笼包。

  江南小笼包又叫江南小笼、小笼馒头,据考证是由北宋京城开封灌汤包发展而来。据说清代道光年间,在今江苏常州出现了现代形式的小笼包,并逐渐在各地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直至今天,小笼包都是江浙一带的代表性食物,并且随着历史流传,逐渐形成了南翔小笼、无锡小笼、常州蟹黄小笼、嵊州小笼等多个不同流派。

  常州蟹黄小笼

  常州蟹黄小笼,又称加蟹小笼包,是江苏常州地区的特色传统小吃,由常州小河沿浮桥南堍的万华茶楼于清道光年间首创。每年中秋节前后,桂花盛开之际上市供应。

  和无锡小笼的甜鲜不同,常州小笼走的是咸鲜路线。并且蟹黄小笼包有“皮薄透明、卤汁丰富、蟹香扑鼻、肥而不腻、汁水浓郁、肉馅鲜嫩”的特点。会吃的人,会选择辅以香醋、嫩姜,风味更佳。

  蟹黄小笼的独到之处,一在皮胚,二在馅料,三在皮冻。

  首先做皮坯的面粉必须是半发粉,即刚刚发起尚未完全发足的嫩发粉,这样方能保证面皮既紧实、富有韧性又具有通透感。至于半发的度,大多只有经验丰富的大师傅才能掌握。一两面粉做六张皮,大小、厚薄都有讲究,使整笼包子大小一致,呈淡粉白色。馅料以猪肉为主,再加以蟹肉、蟹黄调制。不加味精,靠糖、姜、葱、料酒、盐提鲜,比例有严格的规定。最后的关键是皮冻。小笼包的肉馅中是不打芡汁的,而是用的皮冻,将制好的皮冻与肉馅包在一起,经笼一蒸,胶冻融化,形成美味的汤汁。

  要说还有什么比这满口汁水更妙的,莫过于“加蟹”二字。蟹是指蟹油,熬制过程也十分讲究,必须选用上好的猪油,熬至金黄,将其捞出,放入葱、姜、蒜等去腥,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蟹黄一下子倒入锅中,一瞬间仿佛成千上万个精灵在锅中舞动。熬制好的蟹油冷却后置于冰箱内冷冻,待制作加蟹小笼包时,和猪肉、皮冻拌在一起做成馅儿。6分钟的蒸煮,蟹油的鲜香完全融化在汁水中,与猪肉、皮冻的肥嫩交织在一起,肉馅富有弹性,这样的味蕾体验自然逃不过美食家们的追逐。

  常州蟹黄小笼分随号、对镶、加蟹3种。“随号”就是不加蟹油的,“对镶”就是一笼包子有6只是加蟹油的,另外6只是不加蟹油的,“加蟹”就是全部加蟹油的。

  在当地,一笼包子又称一客,所以老常州人吃小笼包常常是这样叫的:“两客对镶”或者“十客加蟹,我要带到上海去呔”。

  老食客堂食一般只会点“对镶”,他们认为,吃蟹黄小笼只有一只“随号”、一只“加蟹”夹花着吃,才能充分体会到蟹的鲜美。如果总是吃加蟹的,嘴中味觉就会有些迟钝,越来越感觉不到蟹的鲜味了。所以,会产生“对镶”这种约定俗成的名称。

  吃蟹黄小笼时,讲究“宁可人等馒头,不可馒头等人”,那才能达到最好的口感。

  食客食用时,通常会把小笼包挟到香醋碟子里浸一下,用筷挟起来,馒头朝外面侧一点,咬开底部一边的皮子,先小心吸鲜美的卤水,再把开了口的小笼包浸到醋里,让醋进入到馒头里边,然后把整个小笼包放入嘴中。

  南京小笼包

  南京人一般叫小笼包为“汤包”。虽然很多人不太研究小笼包与汤包二者之间的差别,但是较起真儿来,也能发现异同。

  两者同样是薄皮厚馅儿,但小笼包收口往上,汤包则是往下。据说是为了不让汤流出来。不过现在也有些汤包收口往上。

  都说无锡小笼甜,其实南京小笼包也偏甜口,甚至有南京人自己评价:“比无锡的糖醋排骨、松鼠鳜鱼都要甜。”

  在甜之外,馅料也有讲究。好的馅料,要选用猪的前腿肉,做成“一颗球”。肉馅要成团,面皮要筋道。汤包剥皮用筷子插馅,肉馅不散,犹如棒棒糖。

  用猪肉馅+皮冻做出来的是常见的小笼包。在此基础上,用鸡汤做皮冻,就是南京地道的“鸡汁汤包”,而用蟹黄和蟹肉代替猪肉,就是秋天应季的蟹黄汤包。

  如果要说最有南京特色的,那应该是菊叶汤包,菊叶是野菜的一种,切碎混进肉馅里,平添几丝清香。

  嵊州小笼

  嵊州地处浙江省东部,北靠杭州,东邻宁波。嵊州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不仅是蜚声海内外的越剧的故乡,还是嵊州小笼的发源地。

  据清《嵊县志》记载:“甄山,在县北十里,传大禹遗迹,俗呼石蒸笼,亦名甑石,其地有禹妃祠。”传说,当年大禹在剡溪治水,禹后女骄就在县北十里的甑山上蒸馒头,为大禹提供三餐所需,大禹治水毕功于了溪,女骄蒸制的馒头就撒落在了甑山剡水之间,化为今人看到的拳头大小的禹余粮,也就是现在俗称的石馒头。后人受此启发,用面粉做成了小笼包,成为嵊州地区流传很广的民间美食。

  而使嵊州小笼真正蜚声遐迩的是嵊州人陈东升和他开的馒头店。

  据《嵊县志》记载:“陈东升馒头店精制的小笼肉馒头,配料独特,皮薄馅鲜而含汁,驰名县内外。”1933年,由杭州知味观回嵊州的陈东升在市心街开出了第一家小笼馒头店,“嵊州小笼”的时代由此开启。

  嵊州小笼因讲究质感“皮薄馅多,韧滑有弹性”,观感“收口留孔,形似鲤鱼嘴”和味感“葱香肉鲜,饱满有嚼劲”,深受当地人的喜爱,继而又被走南闯北的嵊州人带到了全国各地。

  嵊州的豆腐小笼最负盛名。首先是豆腐小笼的皮,制作豆腐小笼采用的面粉没有加发酵粉,因此,面皮薄,而且看上去晶莹剔透,煞是诱人。嵊州当地人也把这样的小笼包叫作“紧粉馒头”。其次,豆腐小笼馅的用料十分讲究,主料是豆腐,外加料酒、子母酱油、甜面酱、小磨香油等各种调料一起搅拌,再加入盐、味精提鲜,搅拌均匀。豆腐小笼还可以细分为含肉豆腐小笼和纯豆腐小笼两种,含肉豆腐小笼里会加少许的肉末;而纯豆腐小笼里,虽然只有豆腐,但却透着一股肉香。很多店家在包豆腐小笼时,会将刚炖好的骨头汤倒入馅里,用来提香。但因每家店手法不同,每家店主都会有不外传的独家秘方,所以嵊州小笼包的好吃,拥有多种的不同口味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做豆腐小笼时,师傅左手摊面皮,右手握馅儿,逆时针一旋,运指如飞,一只小笼包一气呵成。一笼嵊州豆腐小笼一般8—10个,排列整齐,装笼、上蒸笼,蒸上五六分钟,待到热气腾腾就可以上桌了。刚出笼的小笼包子,一个个晶莹剔透,透过薄薄的皮能看到里面纯白的豆腐、微微发红的肉馅和少许点缀用的绿葱,如同一件工艺品,让人舍不得往嘴里送。闻一闻,鲜香的豆腐里还夹杂着几丝面粉的香气;蘸一蘸醋,咬上一口,外皮有韧劲儿,里面是软嫩鲜香,让食客恨不得一下子把它们全部吃掉。

  值得一提的是,嵊州小笼包在许多地方打的招牌是“杭州小笼包”。究其原因,其实这并不是一种误传,而是嵊州人故意为之。起初挑着一副蒸笼闯天下的嵊州人担心“嵊”字太生僻,很多人不认识,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却广为人知。为了招揽顾客,便采用了“杭州小笼包”的招牌,没想到这个招牌还真引来了食客。于是,在外闯荡的嵊州同乡便将错就错,之后都将店名命名为“杭州小笼包”,“杭州小笼包”就这样成了“嵊州小笼包”代名词。

  杭州小笼

  杭州本地的小笼,老杭州人叫作小笼馒头,以鲜肉小笼和鲜虾小笼为主。鲜肉小笼,肉质饱满,汤汁很香;虾肉小笼,虾仁很大颗,汤汁鲜美。1913年,孙翼斋先生在杭州创办知味观,鲜肉小笼成为其主打面点,名扬天下,也成为老杭州人的美食记忆。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中,杭州小笼包曾有专门的出镜特写:“杭州小笼包拷贝的是古代开封的工艺,猪皮冻剁细,与馅料混合,皮冻遇热化为汁水,这正是小笼包汤汁丰盈、口感浓郁的奥秘。”一只合格的杭州小笼包,每只净重要达到28.5克,18个褶以上,上不接顶,下不露底,形似菊花,收口如鲫鱼嘴。蒸熟之后,18道褶纹若隐若现,隔着半透明的皮,皮子像婴儿皮肤吹弹可破。

  (王宁 整理自“知中”公众号等)

分享到:

上一篇:忆旧广州西餐——德国餐吧1920
下一篇:江阴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