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9 14:02 来源:新华网
“广州好,有好多好嘢食佢合味道。艇仔粥虾饺夹埋叉烧酥,斋面姜葱捞一捞。”几天前,广州亚洲美食节开幕式文化文艺展演上,东山少爷一曲《广州好》,为广州美食又做了一次“广告”。
其实,“食在广州”的美誉,早已声名远播。而广州的饮食文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国,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叹早茶”早已不是老广的专利,全国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一盅两件”的悠闲;夜幕降临后的“夜宵文化”,从广州走向全国,餐饮店开得越来越晚;打包等从广州诞生的“餐桌文明”,引发了全国上下的“光盘行动”……
蕴含在广州美食当中的文明,正在成为一种新风尚。
广式“叹早茶”风靡全国
清晨的茶楼酒店,人头涌动。伴随着“一盅两件”氤氲的香气,老广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广州饮早茶的饮食习俗历史悠久。在清代,以早茶为中心的饮茶习俗初具雏形。二厘馆、茶居、茶楼等相继成形,茶点结合、雅俗共赏成为广州饮茶文化的重要特征。直至今日,“饮咗茶未啊”(饮早茶了没有),依然是老广打招呼最常用的话语。
饮早茶,在广州人的意识中,不仅仅是品茗而已,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它和饮食相联系,还与人际交往的礼节习惯有关系。
在茶楼,经常能看到的场景是一家大小围坐一桌,大人们谈天说地,小孩子怡然自乐。在虾饺、艇仔粥、烧卖、酱蒸凤爪热气腾腾的香味中,一家人其乐融融,亲情得到维系和升华。
此外,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商业贸易极其发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饮早茶的文化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成为广州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楼成为许多商务人士交流信息、共商合作的地方。“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这就是广式早茶文化背后的精妙之处——几笼点心下肚,茶杯一碰,往往一单生意便谈成了。
如今,广州的“早茶文化”更是走向了全国。“是什么让我看到周末早晨10点前的太阳?是为了不排队吃上‘点都德’。”一位上海市民在美食点评网站上留言。
去年,广州茶楼“点都德”走出广州进驻上海,迅速成为“网红”店,排队动辄要等一小时。如今,还不到一年,“点都德”已经在上海开出三家分店,其中位于新天地商圈的分店,目前已有1.3万多条网友评论。除了“点都德”,陶陶居等“老字号”也纷纷走出广州,将店开至其他城市,并得到当地人的广泛喜爱。
在喝完早茶后,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将没吃完的佳肴“打包”。而“打包”“AA制”等“餐桌上的文明礼仪”,同样最早出现在广州。
作为一座以商贸而著称的城市,商贸文明中的平等、公平、讲求实惠等意识,在广州人的饮食文化上得到了充分反映——丰俭有度、不尚奢华,珍惜餐桌上的每一份美食。这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推动了国人理念、观念的提升,甚至还促进了全国“光盘行动”等活动的兴起。
“夜宵文化”中的城市活力
夜幕降临,体育西横街、洛溪食街、宝业路、粤垦路……忙碌了一天的广州人,约上三五好友,边吆喝着进店,边用眼角悄悄锁定新鲜的食材。资深“吃货”必然知道广州的宝业路,以及这里最出名的小龙虾、炭烧生蚝、潮汕砂锅粥。但千万不要白天来,因为这里食肆的营业时间都是迎着夕阳、踏着早霞。
或许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广州的夜宵,是中国夜宵的鼻祖。《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曾这样说,广东人吃夜宵的习惯,是由地理气候决定的,广东天热,夏天夜里没有空调,人们经常溜达到街边上吃点东西,没想到这原本只属于炎夏的夜宵文化,成就了广州这座夜宵天堂,也不分四季地流传了下来。
夜宵,代表了广州的“先进”与“新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州成为国内改革开放的先锋,广交会带来的商贸快速发展,毗邻港澳的地理绝对优势,新鲜事物与新潮文化,在这里一一交融。
夜宵背后的城市夜色,是这座城市忙碌奔波者的生活底色。他们拼搏奋斗,而这座城市开放、进取、包容。
开放进取的城市精神,在广州体现得淋漓尽致。上世纪80年代,广州率先开放蔬菜、水果、鱼鲜等食材的自由流通,不少人也因此开始了个体户的生涯,加之舒适宜人的夜间气候,夜宵经济应运而生。
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先于全国其他省市终结了粮票流通,广州的批发业、商贸业更为繁荣。顺势南下的“打工潮”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也让夜宵档在“鑊气”和“人气”之中成街成市,发展壮大。夜宵也逐渐从单纯的“加餐”转变为具有社交功能的重要生活场景。南来北往的劳动者在品尽广州美食的同时,也带来了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夜宵的品类日益纷繁多样。
“没有夜宵,何以‘消夜’?”随着来广州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也将广州独特的夜宵文化带到大江南北。在不同地方,夜宵或有不同叫法,但人们在深夜对美食的那种向往之情是一样的浓烈。从广州传至全国的夜宵文化,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在广州,这一生活方式也在演变。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东进,沿江路西餐酒吧街、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等夜宵场所因“夜行人”应运而生。现在吃夜宵的人,更多的是聚集在天河、海珠等地的互联网企业员工。他们在加班后组队到科新路、员村食街等地方“觅食”的身影,也成为广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体现着这座城市焕发的活力。(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余秋亮 见习记者 柳时强 统筹:陈邦明 黄颖川)
上一篇:少数民族特色食品 带动乡村全面发展
下一篇:海南端午美食文化节25日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