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特色食品。
特色食品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特色食品 > 要闻 > 正文

"食安封签"能否真正为外卖系上安全带?

2019-11-07 10:32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近日一则外卖小哥向餐盒内吐口水的视频流传网络,再次引发人们对外卖食品安全的关注。为保障安全,国家监管部门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广“食安封签”就是其中之一。今年8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宣布加大“食安封签”推广力度,以美团、饿了么两大外卖送餐平台为主要渠道,今年向餐饮商户发放500万个“食安封签”。“食安封签”是否能真正为外卖安全加上一道保险?业内又是如何看待“食安封签”的作用呢?

  理论上可快速追责

  所谓“食安封签”,是指为保证食品安全,防止外卖食品外包装在配送过程中被拆启所用的一次性封口包装件。“食安封签”均为一次性用品,一旦被外力破坏便不可复原,消费者可据此判断外卖在送达前有没有被拆封。

  根据不同印刷内容,“食安封签”可分4种版本:一是商家个性版,如肯德基等企业自行设计的“食安封签”;二是送餐平台通用版,由饿了么、美团等平台设计统一样式,供在线商户使用;三是商户定制版,由送餐平台设计基本样式,再由商户添入个性要素;四是公益宣传版,由上海市食药安办、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设计、免费发放。这种“食安封签”上印有“买安全外卖 看食安封签”等字样。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今年8月宣布加大“食安封签”推广力度,以美团、饿了么两大平台为主要渠道,今年向餐饮商户发放500万个“食安封签”。该“食安封签”主要有两种样式:长条形的粘纸主要用于塑料袋,圆形的粘纸主要用于纸袋。

  美团点评政府事务华东区副总监王斌说,过去面对外卖异物的责任归属,商户和送餐员经常扯皮,商户说送餐员在送餐过程中动了手脚,送餐员则说是商户加工食品的环节出了问题。有些时候,商户和送餐员还会认为是消费者收到外卖后从中作梗,想借机索赔。

  真要理清责任,往往要耗费大量的举证成本,还有可能因为事发时间太久,结果不了了之。理论上,设置食安封签后,送餐员、消费者在接餐时均可以确认外卖有无问题,一旦发现问题,责任便可以快速明确和追溯。

  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食安封签”虽好,也有业内人士存疑:在没有任何规定强制使用的前提下,等500万个免费“食安封签”用完后,送餐平台或在线商户是否有动力持续采用?

  饿了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坦言,虽然政府部门倡议,平台积极响应,主动采购了一大批“食安封签”并免费派送给在线商户使用,但不少商户并不领情,任由这些“食安封签”堆在店里积灰。

  谈及原因,许多商户抱怨每天烧菜、打包外卖已经忙得不可开交,放一个“食安封签”看似轻松,但感觉多此一举,毕竟这不是强制要求的。

  “食安封签”在基层遇冷,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成本”。王斌透露,如果“食安封签”的成本完全由在线商户负担,单个成本将随采购量多寡浮动,“假设一次采购十几万个,平均每个成本可降至0.03元左右;采购量很少的话,单个成本可能超过0.1元。”

  假设一家平台在线商户日均送餐量200单,且每单打包时都会用一个“食安封签”,那么1年需采购7.3万个“食安封签”,如按每个0.03元计,1年要为“食安封签”支出2190元。如果商户为难,那么外卖送餐平台会不会“埋单”?

  有业内人士质疑,如果商户或平台承担了“食安封签”成本,会不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比如通过菜品涨价方式来“弥补”成本,并将原料、人力等成本上涨作为应对理由。虽然饿了么和美团方面均回应称,平台无任何允许商户向消费者收取“食安封签”费用的设置,日后也会加强告知和宣传,严禁商户借食品安全名义向消费者收取额外费用,但落实到商户头上却很难说清。

  “尽快入法”的利与弊

  不少消费者会有疑问:如果“食安封签”是个好办法,为何不在上海全市范围内要求所有外卖单位强制执行?

  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会长顾振华说,目前尚无一部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或标准提及“食安封签”问题。将“食安封签”入法,或建立相关标准,对于企业和商户来说,投放和使用“食安封签”才会有可操作性。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仲徐惠透露,受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委托,他们正在起草《外卖食品消费纠纷解决指南》。这是一个类似于行业自律规范的指导性文件,鼓励外卖食品消费过程中的参与人员协商约定使用该指南,确定彼此的民事权利与义务。

  上述草案中有相当部分的条款涉及“食安封签”,比如明确消费者因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餐饮服务提供者、配送人员不规范使用食品安全封签受到损害的,可向相关责任方请求赔偿损失;食品安全封签在消费者签收前已经被破坏的,消费者可选择无条件退货等。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协调处副处长陈艳说:“相比法律法规或标准,指南只是一种指导性文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但立法是有过程的,我们希望抛砖引玉,为将来的立法提供参考。”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全弟认为,最好是立法明确,但现阶段没有立法,不能代表这件事情就没有做的必要。“食安封签”的确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平台和商户应当从全局考虑,好好算这笔账。是省这些钱,等到发生问题无法明确责任,导致消费纠纷迟迟无法解决,进而影响商誉划算;还是花这笔钱,让消费者放心地享用外卖,进而增进品牌形象划算?答案不言而喻。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则认为,“食安封签”本身是件利于促进社会食品安全信心的好事,但现阶段并不是急着立法的好时候。他说,“食安封签”从诞生至今只有很短时间,许多问题需要通过不断试错才能有逐渐清晰的答案。比如,目前什么是“食安封签”都没有明确界定,有些商户使用的订书钉、透明胶等算不算简易版“食安封签”?又比如通过判断“食安封签”是否完好,就真的能清晰界定外卖中异物的责任归属?假如“食安封签”被破坏过但又有人换了个新的呢?又或者餐食本身没有食品安全问题,只是“食安封签”在不可抗力下坏了呢?在动用立法资源之前,这些都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周岩 综合整理)

  编后

  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问题上,行政和立法,无一可以缺位。有时,一些貌似“行业问题”的事,其实是极端个案、局部问题,有关方面仍下意识地动用大量行政手段,舆论也动辄呼吁立法规范,看似“立竿见影”,却未必“一劳永逸”。

  行政手段和立法资源,背后都有成本。动用多大的成本,解决多大的问题,这是一笔“账”,何况有时还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一些特定的制度是否可以持续,是个未知数。

  社会秩序不仅由条条框框的法律和行政手段来规范,更多情况下还会受到软性的公序良俗、市场规律影响,这些“看不见的手”复杂、细微但真正有效。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正因重要而珍贵,所以更应审慎行之,让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杜绝“浪费”和“滥用”。“食安封签”是否要尽快入法,还是要顺应公众需求,深入实际调查,才能做出定论。

分享到:

上一篇:土豆发芽不能吃,其他植物呢?
下一篇:山东:稳定生猪生产 促进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