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特色食品。
特色食品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特色食品 > 要闻 > 正文

冬棚养虾水质调理不可忽视

2018-12-10 14:28        来源:中国渔业报

  12月,露天养殖已结束,但这个时候正是冬棚养殖,尤其是南方区域的冬棚养虾进入最关键的时期。此时,昼夜温差已经很大,外源水的藻相大都出现异常。若是棚内水质底质一旦没调理好,或引进了藻相不佳的外源水,池塘藻相、水质就会出现较大的变化,轻则对虾应激厌食、重则缺氧中毒。所以,这段时间随时查看池水变化是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
 
  对于“看水”这个问题,笔者仅针对11月遇到的一些藻相进行简单的讲解。
 
  隐藻水
 
  绝大多数的隐藻被认为是对水产养殖有益的藻类。它的适温范围非常广,无论是夏季、冬季还是冰下水体都能形成优势种群,被默认是水肥、水活的标志(这是就鱼类养殖而言,而对虾养殖并不一定就非常合适)。对于苗种而言,隐藻还是优质的开口饵料。
 
  隐藻对光照的适应性同样极强,而且所含色素多种多样,不同种类或不同生长时期水色变化非常大,所以隐藻为优势的池塘水色常呈褐绿色(隐藻属)、棕褐色(深隐藻)、红褐色(拖鞋隐藻、红胞藻)、蓝绿色(蓝隐藻、隐鞭藻)甚至无色(缘胞藻),如此繁杂怪异多变的水色并不是每个养殖者都能安心养殖不受影响。隐藻喜欢生活于有机物和氮丰富的水体,而这种水质对于对虾养殖的前期和后期都不算太好。所以一旦隐藻在池塘里形成优势,至少说明一点,就是这池水已经有些被污染了或者之前的一些污染尚未处理干净。
 
  反过来说,隐藻所需营养相对其他藻类而言要丰富一些,所以在养殖早期一些水土相对偏瘦的池塘就很难令隐藻保持稳定生长,自然容易出现倒藻,而死掉的隐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一旦被释放出来,对水体又是一种污染。另外,隐藻都是鞭毛藻类,夜间耗氧相对较高,在后期大量繁殖的话不仅说明水体污染加重,同时也会造成底部缺氧。
 
  11月前后遇到隐藻水要先看看对虾的大小,若是小虾就暂时不用管它,注意培菌即可;若是虾已超过200条/斤,就要注意改底,适当用些兼性芽孢来慢慢转变藻相。此时无需刻意处理,慢慢过渡即可;若是虾已经进入80条/斤以内那就要注意改底补菌,夜间增氧,预防隐藻水可能带来的底部问题。
 
  另外,有极少数的隐藻(拖鞋隐藻)是赤潮生物,一旦环境合适就会迅速疯长,快速消耗水体营养,最终导致整个水体里面的所有生物全部死亡。所以,一旦镜检发现隐藻偏多,而且很快速度就长起来了,就得马上大量换水或用药抑杀。
 
  金藻水
 
  金藻在海水和淡水中皆有分布,但多见于透明度大、温度较低、有机质含量少、pH4-6、含钙质较少的淡水的中下层区域,是常见的鞭毛藻类之一。金藻水大多呈现棕褐色(等鞭金藻属、三毛金藻属、锥囊藻属、鱼鳞藻属、棕囊藻属)或黑褐色(黄群藻属),初生期大都会带些淡绿色,到了旺盛期颜色转深,发黑,容易被误认为是已经转藻或池水污染的表现。
 
  大多数的金藻营养丰富,加上个体微小,没有细胞壁,极易消化,是苗种很好的天然饵料;多数金藻能适应较低水温,所以是冬、春两季育苗池塘主要选择的优良藻类(如,单鞭金藻属、等鞭金藻属、鱼鳞藻属等)。
 
  金藻具有鞭毛,大多数又生活于水体中下层,夜间会在水体底层耗氧,时间长了会引起对虾的慢性缺氧;金藻没有细胞壁,容易受环境(尤其是盐度)变化的影响而导致直接死亡,所以金藻水并不稳定,容易倒藻,而金藻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能量物质,在死亡之后会严重污染水体,引起对虾缺氧中毒。
 
  少数金藻(黄群藻属、鱼鳞藻属)本身就喜欢污染水体,一旦镜检确定是这几种,就意味着池塘水质已经被污染了,就必须马上改底调水处理;金藻中的小三毛金藻一旦形成种群优势,就能致鱼虾麻痹性中毒(中毒鱼虾会出现在池塘边角静伏的现象),在越冬鱼塘有不小的致死率(好在小三毛金藻只在水温低于5℃的水体里才可能形成优势,而对虾养殖水温一般不能低于16℃,所以暂时没有对虾池塘出现这种藻类的报道)。
 
  对于近海养殖区域而言,金藻门的棕囊藻就危险多了,这是一种聚团生长的藻类,往往无数单个藻类聚集成球漂浮水中,小的有花生大小,大的如蛋黄一般,较易辨认,在污染较重的河流入海区域较为常见(这几年厦门周边海域就常有暴发),这种藻类属于赤潮生物,相对毒性不如常见的硅藻甲藻赤潮那么厉害,危害也没那么严重,所以遇到之后只要发现及时,都来得及处理,一般大剂量连续泼洒芽孢菌和乳酸菌来分解即可。
 
  硅藻水
 
  硅藻是水产养殖公认的优良藻类。多生长在矿物质(尤其是硅元素)含量较高、池水搅动剧烈、光照充足的池塘或水域。绝大多数硅藻水呈棕黄色或棕褐色或红褐色,也有一些初生期的硅藻水呈现黄绿色。硅藻水多为表层偏清淡,中下层较浓稠,风浪大、水体搅动大或增氧搅水厉害时水色会在中午至下午时渐渐变浓。
 
  硅藻分布于几乎所有的水体;营养丰富,便于幼苗摄食;光合作用能力强,产氧量大;吸收毒素、有机物、氮源污染快速。硅藻繁殖速度非常快,极易形成水体种群优势,近几年有人利用硅藻这一特性,用定向培养的方法来防治蓝藻、甲藻等有害藻类。只要能满足硅藻生长的一些必要条件,还确实有一定效果。
 
  但硅藻对水中硅元素依赖性较强,一旦水体缺硅,硅藻种群就很难稳定繁殖,甚至会很快消亡,所以一些淤泥较深、常年养殖的池塘很难培出硅藻,而一些沙石底质或用石粉较多的池塘则容易出现硅藻水。由于硅藻有一层硅质细胞壁,其细胞重量比普通藻类要重很多,所以多数硅藻都是底栖藻类。
 
  硅藻若长期处于水体底层,见光太少又会导致硅藻死亡,所以硅藻喜欢搅动剧烈的水体,这一点对于对虾养殖的池塘来说,若想长时间维持硅藻藻相,就不是追肥补硅那么简单,还必须配套搅水厉害的增氧设备——充气式氧机(风大的区域也可将水位降低)。
 
  硅藻这个特性也容易出现底质恶化,所以中后期遇到硅藻水都要注意加勤改底。硅藻繁殖速度快,很容易造成水体营养的消耗殆尽,随后常会突然死亡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出现这种现象的硅藻,大都属于赤潮种类(如骨条藻、菱形藻、盒形藻、角毛藻、根管藻、海链藻等),若是养殖中后期遇到就要特别注意补菌预防倒藻。水源好的,也可以提前换水预防出现赤潮水。
 
  甲藻水
 
  甲藻多数是海产,只有少数生活于淡水或半咸水中。甲藻有极强的趋光性,喜欢较高的水温,多生长于轻度富营养化的偏酸性水体。甲藻水颜色多样,有红色(薄甲藻呈血红带状赤潮、角藻呈红褐云彩状水华、夜光藻呈夜晚发光的粉红色赤潮、多甲藻呈红褐色),有黄褐色(多甲藻呈黄褐色、原甲藻呈黄褐色发光赤潮),有黄绿色(前沟藻),也有蓝绿色(裸甲藻呈蓝绿色云彩状水华、亚历山大藻呈淡蓝色发光赤潮)。
 
  甲藻富含能量物质,营养丰富,是很多养殖品种(尤其是贝类)非常优良的饵料生物。甲藻能快速吸收水体营养(包括一些溶解有机物),能长时间地维持水质清爽(甚至水质会慢慢清瘦下去)。
 
  但是,甲藻是各大藻类里有毒种类最多的一种。其所含大量的藻毒素(如:麻痹性贝毒PSP——链状裸甲藻、舌甲藻、亚历山大藻属;腹泻性贝毒DSP——翅甲藻属;神经性贝毒NSP——短裸甲藻;西加鱼毒素CFP——具毒冈比甲藻)。甲藻具有较强的趋光性,白天会游到水体中上层,所产生的氧气不仅不能到达池底,而且一些水质较差的水体还会有部分逸散出去;而到了晚上,甲藻又会沉底耗氧,所以一般出现甲藻一段时间之后对虾体质都会渐渐变弱,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状况,这种危害哪怕是无毒种类也是一样。
 
  甲藻繁殖速度很快,条件合适时能很快形成种群优势,并更为快速地吸收水体营养,导致其他藻类因缺乏营养而消亡。当水体营养消耗殆尽之后,甲藻也会大量死亡,而这些死藻带来的污染和毒害的代谢周期相当长,将是区域性的灾难(即甲藻赤潮)。这些问题,对于水产养殖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一般池塘发现甲藻都应第一时间处理掉。
 
  在对虾养殖中,近几年对甲藻可以说是零容忍。处理方法有很多种:适当用石灰提高pH,能有效抑制甲藻的大量繁殖;用腐殖酸钠遮光也可达到很好的抑制效果;通过大剂量使用芽孢菌或光合细菌处理水体过多的有机质,亦可抑制甚至杀灭甲藻,只是这个方法对于一些可以摄食细菌的甲藻(如原甲藻目、裸甲藻目、膝沟藻目、多甲藻目等)无效,所以用之前最好镜检确定种类;加水(低温井水)既可以通过盐度变化抑杀甲藻也可以通过水温差异控制其大量繁殖。
 
  在处理养殖水体的过程中有些事项一定要注意。
 
  1.看水可以通过水色粗略地判断,一些藻类的水色比较容易辨认,但大多数无法通过肉眼判断准确,所以最好还是定期镜检比较靠谱。
 
  2.处理藻类前要特别注意这种藻类在形成优势时是否会影响对虾生长活动,若是对虾一切正常,哪怕水色再难看,哪怕理论上这种藻类讲述得多么有害可怕,也暂时不要急着处理,而应观察一段时间。毕竟大多数藻类死掉之后危害更大。
 
  3.看水的目的是调水,调水的目的则是健康养虾。所以看水之前应该先仔细检查对虾的情况,搞清楚是体内有问题,还是体表有问题,亦或者是都没问题。搞清楚这些情况,有助于养殖者在用药处理时对药物作用侧重点的选择。
 
  对虾和黄鳍鲷混养病害少效益高

  黄鳍鲷苗
 
  当对虾养殖效益随着病害增加而不断下降之际,各地养殖户们都不断探索新的养殖模式,其中在福建地区,近年来有人在夏季以养殖金刚虾作为补充,冬季继续养冬棚对虾,一度取得不错的效果;在闽南地区,传统的对虾土塘养殖额外投放了鱼苗,鱼虾混养也一定程度对抗精养对虾带来的风险。
 
  从2012年开始,闽南地区对虾养殖开始走下坡路,先后经历红体、早期偷死综合征、白便等病害,养殖成功率一路走低,产量令人堪忧。而在福建漳州龙海当地,虽然对虾同样遭遇一系列的病害,但成功率却比其他精养地区要高,在紫泥镇的溪霞村,对虾(土塘混养)的产量能达到1500斤/亩。
 
  在整体不景气的养虾大环境下,龙海地区对虾养殖业仍能坚挺,这得益于当地探索出的鱼虾混养模式——对虾、黄鳍鲷混养。据介绍,这套混养模式由紫泥镇在2010-2011年率先探索并成功运用。
 
  2015年开始,周边村落包括溪洲村、下楼村、世甲村、金定村、秋租村等陆续跟进,已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的高效益高成功率的养殖模式。如今,整个龙海地区混养土塘面积5000亩~6000亩左右,其中紫泥镇作为当地鱼虾混养的鼻祖,大概有3000亩的混养面积。
 
  据福建恒兴销售副经理何其茂介绍,对虾、黄鳍鲷混养模式不仅可以稳定对虾产量,而且利润相对较高。混养模式对温棚虾养殖的影响较小,在高温季节养殖的时候,一旦虾病多发造成损失,如果塘里套养黄鳍鲷,不至于全军覆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养殖风险。
 
  “这套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于养殖户而言,就算养虾失败没有赚到钱,卖鱼的利润也能保住成本;二是对于经销商而言,养殖户能保住成本,资金风险降低,且鱼吃料稳定,保证饲料的销量;三是对饲料厂家而言,这套模式降低经销商的资金风险,减少货款回收压力,有利于销量的增长。”
 
  据介绍,黄鳍鲷苗分为野生捕捞和人工孵化两种来源。其中,捕捞黄鳍鲷苗的季节于每年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初次见苗时间为11月上旬,旺发期为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而在2月下旬以后,养殖户若要投苗只能购买暂养池或人工孵化的寸苗。
 
  龙海当地的混养模式,最初的投苗时间为10月~12月,先投放虾苗,再根据鱼苗大小情况选择投放鱼苗时间。虾苗密度5万~8万尾/亩,鱼苗为2000尾~6000尾/亩。
 
  野生黄鳍鲷鱼苗规格较小,一般只有1公分左右,投放时间比虾苗要晚10天左右;而人工孵化鱼苗规格则为2公分左右,为防止小虾苗被吃掉,一般在虾苗投放一个多月后长到一定规格后才投放黄鳍鲷苗。
 
  在3月~4月,当第一批虾陆续上市之后,即可进行新一轮的虾苗投放,而此时塘里的黄鳍鲷已经长到一定规格,容易摄食虾苗,因此养殖户需要进行隔离养殖,用细网把黄鳍鲷赶到池塘的一部分水体中,另一部分水体继续投放虾苗,等虾苗长到5公分~10公分再收取细网。
 
  除此之外,有养殖户选择多口池塘暂养,把鱼全部盘到同一口或其中一口池塘中,在不投鱼苗池中暂养虾苗至6公分~8公分,再把虾苗分配到每口池塘。
 
  紫泥镇溪霞村的连老板,从2000年开始养虾,至今已经有18年的经验,最初,连老板只是单纯地用土塘精养对虾。“在我养虾初期,当时本地的加工厂、冷冻厂配套还不完善,收虾渠道比较有限,大部分都是直接抓出鲜活虾到市场卖。此外,精养对虾的风险比较高,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往往比较大。”连老板说。
 
  2010年左右,为了降低养虾的风险,连老板开始在虾塘投放一些鱼苗,经过几番尝试,最终敲定了混养黄鳍鲷。与此同时,当年周边其他养殖户也在兴起这一模式,在往后几年,以紫泥镇为中心逐渐将这一套养模式推广到其他养殖重镇,进一步奠定鱼虾混养模式在龙海地区的地位。
 
  如今,连老板与别人合伙共同经营6口对虾混养塘,自己还有2口塘,面积分别为4亩和8亩。今年10月中旬,4亩池塘累计抓虾5600斤左右,养殖接近一年均重为5两的黄鳍鲷全部起捕,黄鳍鲷总产量为5500斤。
 
  11月初空塘后,经过一番清塘处理,11月22日,连老板率先投放50万尾虾苗(8亩,已搭棚)和25万尾虾苗(4亩,已搭棚),计划等到12月上旬再投放2.5万和1.2万尾黄鳍鲷苗,从而进行新一轮周期的养殖。
 
  这套模式目前相对合适的区域在于盐度较低且池塘水位在1.5米以上,水温不能低于5℃的区域,除了福建龙海近海地区,这几年也在广东珠三角区域运用得比较多,且进一步带动了阳江、湛江及广西等区域的发展,养殖户从中获得预期的收益。从目前各地的养殖效果来看,对虾、黄鳍鲷混养模式有着长远的前景。
 
  养虾人必须知道富营养水体的危害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导致海洋、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中富营养化的发生。富营养水体携带大量毒素,对虾养殖过程中过量残饵、水生动物粪便堆积、死亡藻类沉积等进行厌氧分解也产生大量毒素,这些毒素可导致对虾养殖池毒素富集超标,造成对虾免疫力下降、暴发虾病。
 
  针对导致对虾养殖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不同污染源特征,要逐步弄清其形成机制,找到防治措施,以便控制水体富营养化蔓延,促使对虾养殖产量提高。
 
  富营养化的形成
 
  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半封闭性水体及某些滞留河流水体,导致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生长繁殖,异养微生物代谢频繁,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含量降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水味发腥变臭、最终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中科院海洋所(青岛)邹景忠等根据我国颁布的渔业水质标准为基础,参照国外有关文献,提出无机氮0.2毫克~0.3毫克/升,无机磷0.045毫克/升,叶绿素a1毫克~10毫克/立方米,初级生产力1毫克碳原子~10毫克碳原子/升·小时作为富营养化的阈值。
 
  导致虾池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外源,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施肥渗漏水,这些流入虾池的水中都含有大量N、P及其他无机盐;其次是养殖水体内源,即自身底泥等沉积物进行厌氧分解释放进入水体中的N、P。养殖水体中的水生动植物、浮游生物、微生物以及水环境间相对稳定,营养物质和能量稳定流畅的循环是养殖水体系统平衡运转的基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过量的外源营养物质输入养殖水体,造成了养殖系统营养物质循环失衡,N、P等营养过剩是富营养化现象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配合饲料及鲜活饵料过量,过多残饵造成养殖水体污染是造成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富营养化会影响对虾养殖水体的水质,最终导致对虾产量降低甚至大批死亡。富营养化的危害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降低水体透明度:富营养化会造成养殖水体中以蓝藻、绿藻为主的藻类过度繁殖生长,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水体透明度降低,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打破水体溶解氧平衡。
 
  厌氧分解,释放有害气体:水体底层堆积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有害气体对对虾造成毒害。
 
  水体有害物质增多: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某些藻类会向养殖水体释放有毒物质,对对虾造成危害。
 
  破坏养殖水体生态平衡: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体中某些种类生物会被淘汰,而另外某些种类生物数量明显增长,最终导致养殖水体水生生物的稳固性和多样性降低,破坏其生态平衡。
 
  对虾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是十分复杂的难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N、P等营养元素的来源途径复杂,并且至今无单一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彻底去除导致富营养化的营养盐。
 
  对虾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原则和方法:
 
  控制外源营养物质输入:对虾池塘修建远离上游污水排水沟渠,养虾池在纳水前应对水体进行主要指标的化验检测,准确掌握纳入水体的氮、磷浓度,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及农田排水是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的主要途径,对虾池纳水时一定不能纳入上述水源。
 
  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引起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营养物质在水体中的分布是非常复杂的,有一部分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有一部分以溶解性盐形式溶于水体,有一部分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而沉降入底泥中并不断积累,同时底泥积累的过多营养物质又能释放入养殖水体中。因此,应该准确找到内源性营养物质形成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
 
  物理方法进行池底污泥疏清:每年对虾出售完毕后要进行清池,合理挖掘出养殖池内的底泥,挖掘时应认真调查研究底泥沉积情况,准确选择挖掘地点。使用曝气技术,磷在厌氧条件下从底泥中容易释放,定期对对虾养殖池池底曝气充氧使水与底泥之间不出现厌氧层,有利于控制磷的释放,改善水质。对虾养殖过程中要视水体情况进行合理注水和换水,从而降低养殖水体内的N、P等营养盐浓度,有助于控制水华。
 
  化学方法:利用钝化技术对溶解性营养盐进行化学沉淀处理,对有害藻类可使用杀藻剂进行杀藻。
 
  生物性技术:根据养殖水域的环境条件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探索更加适合对虾成长的饲料配方,不断提高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对虾摄食,减少残饵。在对虾养殖池中适当养殖海带、裙带菜、红毛菜等经济海藻,即可净化水体,又能取得较高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致使大量含有N、P等营养盐的污水排入海中,加上对虾及其他生物代谢产物、粪便和残饵的积累,破坏了养殖水体生态平衡,使得对虾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加强水产养殖的生态学研究,加大治污力度,对外源污染物(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加大处理力度,使之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行排放,对内源污染物(残饵、底泥)应从化学中和、物理清除及生物防治等各方面加大科学研究,找到有效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案,从而解决对虾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问题,以实现对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上一篇:哈尔滨:非法产销散白将被依法严查
下一篇:农业农村部公布施行《渔业捕捞许可规定》